「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黄帝内经》曾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意在提醒世人时刻关注身体的变化,遵循24节气的自然规律来调养身体。顺应天时,养生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人体的生命活动随自然界气候、季节变化而出现相应的节律变化,如人体阴阳盛衰的变化、气血运行、脉象的波动,无不与四时季节气候密切相关:
春季生发,疏肝理气,升提阳气;
夏季发泄,开泄腠理,发散阳气;
秋季沉降,护卫固表,清泻余热,收敛阳气;
冬季闭藏,温补顾护,蓄养阳气。
每个季节对应的人体身体情况都不一样,每个季节护理的关键要点也不同,这也是古代用于农事指导及日常养生的24节气的意义所在。
春:固阳、护肝
春回大地,自然界生机勃勃,阳气开始升发。与此同时,人体阳气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人体气血活动随之加强,因此春季养生宜顺应阳气升发、舒畅的特点。
另外,春属五行中的木,与肝脏相对照,肝与胆相表里,肝脏是春季调理重点对象。若调理不好则出现四肢萎弱无力、伸屈不灵等情况,还容易出现肝气郁结、肝火旺等。
因此,每年春季养生以固护少阳、养肝护肝为要务,宜疏肝利胆、活血化瘀、清利湿热。
夏、长夏:养心、调脾胃
心主夏,脾主长夏。整个夏天气候炎热,阳气旺盛,人体的气血都在向外走,机体的阳气就会不足,心气、心阳也相对消耗较多。
此外,由于人体汗孔开泄,若不及时养护,易伤气阴;且暑多夹湿,湿热为患居多。
因此,夏季养生以养心阳为主,还要注意心与小肠,脾与胃的调理关系。日常可多使用清暑益气化湿之品,宜清心泻火、清利湿热、宁心安神、生津止渴。
秋:润肺、降肺气
秋季的特点是秋高气爽、燥气当令,顺应自然界「秋收」的规律,气血运行多趋于向内向里:阳气渐退、阴气渐长,人的气血开始由外向里收敛。若没有及时养护,则容易出现咳嗽、气喘、便秘、厌食等病证。
肺属金,与秋对应,秋季养生重在滋肺阴、降肺气,保养人体的气血津液。秋季的养生保健方案一方面是修复夏季暑邪造成的伤害,另一方面为越冬打下坚实基础。宜滋阴润肺、消痰止咳、防秋燥伤肺,尤其要重视补气健脾,以扶正气。
冬:养肾、护阳气
冬季气温变低,天寒地冻、草木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人体阳气自然也潜藏于内,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保证生命活动。一旦机体的抵抗力降低,则容易出现呼吸道疾病和病毒性疾病。
冬季养生应以「藏」为原则,以养护肾气、保暖避寒为要法,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外泄。
另外,还可以通过调补脾胃,来固肾强本,从而实现提高抵抗力的效果。冬季的保健方案主要为调理脾肾,滋阴潜阳,益气固本。
养生,随兴所至
正如《黄帝内经·灵枢》里所言:「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顺应天时,解开24节气的健康密码,有规律地养生,正是人们在生活中某一时间段、某一时间节点,以深入人心的养生哲学为指导,自然而然、随兴所致的养生行为。
在这里,小编将介绍一个最简单、最便宜的养生法:梳头。「头为诸阳之会」,多梳头可以疏通经络、气血,除了缓解头晕、头痛等不适,还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感冒的几率。
具体的操作非常简单,用牛角梳从发际线一直往后梳到后脑勺,再倒着梳回来;从左耳朵上方往右耳上方梳,反方向再来一次;如此重复3-7次左右。
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轻柔而缓慢地梳头,这样日积月累的效果,将不可估量。
中医养生细节就在生活中,中医养生理念就在天地自然里。想要知道如何安然度过严冬、了解更多24节气养生法、如何省钱省心又省力地养生?请在1月16日(星期三)晚上19:30,收听李慧大夫的免费直播吧!为你解开24节气的健康密码,让你找到开启全年健康的钥匙!
春养肝、夏养心、秋养...顺应节气养身体,效果事半功倍还有一个星期就是春节了,在这里感谢每一个健康圈的读者朋友,让小健陪伴你们又走过了365个的日日夜夜。
在过去的一年里,健康圈推出了24节气的文章,以图文的形式,传播给了大家通俗易懂的节气养生知识,也深受大家的喜爱。
今天小健带大家回顾一下,每个节气的养生重点。愿这24个特殊日子的陪伴,串起你2019一整年的平安和健康。
随着节气调整日常生活和饮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蕴藏在24节气里的养生智慧,戳图片,即可看原文↓↓赶紧收藏吧。
春
春季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6个节气
这个季节正处于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之际,自然界阳气初生且逐渐转旺,人体的气血从里向外走。把人的气血从里向外调动的主要脏器是肝,所以春季护肝尤为重要。
立春
多吃5种食物,养肝护阳
雨水
健脾祛湿就现在
惊蛰
饮食清淡、少吃酸
春分
春分食疗,首选这5种食物
清明
柔肝祛湿,多喝这两杯茶
谷雨
祛湿降火,健脾是关键
夏
夏季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6个节气
此时气候炎热,阳气旺盛,人体的气血都在向外走,机体的阳气就会不足,心功能也相对消耗较多,常有体倦乏力、口燥咽干、心烦失眠、情绪急躁等不适。因此,这个季节格外需要补充心所消耗的能量,以保护心气。
立夏
照着这样吃,消暑、降火、解乏
小满
吃点它,健脾胃、祛湿气
芒种
多吃这些,不烦不燥过炎夏
夏至
多吃“苦”,养心护阳保平安
小暑
消暑、养心、祛湿,全靠这三宝
大暑
一年中最热的日子来了
秋
秋季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
其特点是秋高气爽、燥气当令,阳气渐退、阴气渐长,人的气血开始由外向里收敛,外边气血相对不足,就容易发生“秋燥”现象,主要表现为口鼻发干、大便干结、皮肤干燥甚至皲裂等。因此,这个季节重在调养肺气。
立秋
又燥又热,立秋这样养生
处暑
睡好觉、润秋燥、消暑湿
白露
这一汤一茶,最清肺润燥
秋分
养生关键在于“润”
寒露
这碗汤水一定要多喝,润肺保暖
霜降
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
冬
冬季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6个节气
此时天寒地冻、草木凋零、生机潜伏,人体阳气自然也潜藏于内,新陈代谢水平相应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保证生命活动。
这便无形中加重了肾的消耗,于是冬季常会出现健忘失眠、食欲不振、腰膝酸软、乏力易疲、肤色晦暗无光泽等症状。因此,保肾是这个季节的必修课。
春季养生
春三月,从立春到立夏前,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春为一年四季之首,是万象更新之始,春回大地,天气由寒转暖,是阳气升发的季节。春季养生应遵循养阳防风的原则。春季,人体阳气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凡有损阳气的情况都应避免。
春季多风,而风邪是春季疾病外感因素的主要因素,它可能引发各种传染性、流行性疾病,如感冒、白喉、猩红热、麻疹、流脑、水痘、扁桃体炎、肺炎等,所以春季要谨防流行病。春季是冬夏转换交替的季节,冷暖气流互相交争,乍暖还寒,天气变化无常。气候的不稳定,使对气候敏感的人有诸多不适应。对此,敏感之人要注意起居调摄。
春气内应肝,阳气升发,肝气、肝火易随春气上升,而肝阳旺盛,易导致高血压、眩晕、肝炎等疾病。肝气旺盛也使得人的精神情绪随之高昂亢进,使原有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疾患的人易因天气的变化而出现激愤、骚动、暴怒、吵闹等状态。
外界气候变化对人体气血有显著影响:如天寒时气血凝滞沉涩,天热时气血畅通易行。春天,气候变暖,气血活动也随之加强,人体新陈代谢活跃起来。对此变化,健康的人能够很快适应,体弱多病者以及老人和孩子则易产生不适应症,使旧病复发或病情加重,因此春季在疾病的防治上要早做准备。
春季,晚上不要睡得太迟,早上要早起,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以适应自然界的生发之气。起床后宜披散着头发,松开衣扣,舒展形体,在庭院中信步漫行,这样使思维易迅速活跃起来。老年人晚间睡眠质量一般不高,宜安.排一定时间的午睡。
春季养生,在关注起居、饮食、药物等养生的同时,不要忘记精神调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五行学说中,肝属木,与春相应,主升发,喜畅达疏泄而恶抑郁。所以,养肝首要一条是调理情志。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不良的情绪易导致肝气郁滞不畅,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引发精神病、肝病、心脑血管病、感染性疾病。因此,春天应注意情志养生,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
春季乍暖还寒,气候多变,要保暖防寒,不使阳气受遏。 “春捂秋冻”就是顺应气候的养生保健经验。因为春季气候变化无常,忽冷忽热,加上人们穿着冬衣捂了一冬,代谢功能较弱,不能迅速调节体温。如果衣着单薄,稍有疏忽就易感染疾病,危及健康。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中老年人,更应注意防寒保暖,以预防中风、心肌梗塞等病的发生。
夏季养生
夏季指农历4月至6月,即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前止。其间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等六个节气。在一年四季之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心静人自凉,可达到养生的目的。
夏季运动量不宜过大、过于剧烈,应以运动后少许出汗为宜,以免运动量过大、出汗过多损伤心阴。对于夏季依然坚持锻炼身体的人可以选择练太极拳,太极拳动静相兼,刚柔相济,开合自如,起伏有致,身端形正不偏倚,正气存于内而风邪不可侵,与自然的阴阳消长相吻合,是夏季最佳的养心运动之一。
复天养心安神的中药有茯苓、麦冬、小枣、莲子、百合、竹叶、柏子仁等,这些都能起到养心安神的作用。在饮食方面,应多吃小米、玉米、豆类、鱼类、洋葱、土豆、冬瓜、苦瓜、芹菜、芦笋、南瓜、香蕉、苹果等,少吃动物内脏、鸡蛋黄、肥肉、鱼子、虾等,少吃过咸的食物,如咸鱼、咸菜等。夏日的膳食调养,应以低脂、低盐、多维生素且清淡为主。人们出汗多,食欲不好,可用各种营养保健粥来开胃,并调理身体。如早、晚进餐时食粥,午餐时喝汤,这样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在煮粥时加些荷叶(称荷叶粥),味道清香,粥中略有苦味,可醒脾开胃,有消解暑热、养胃清肠、生津止渴的作用。在煮粥时加些绿豆或单用绿豆煮汤,有消暑止渴、清热解毒、生津利尿等作用。干扁豆浸透与大米同煮成粥,能清暑化湿、健脾止泻。此外,红小豆粥、薄荷粥、银耳粥、葛根粥、苦瓜粥都是夏季的好食品。
夏天炎热,易生菌,保持床铺整洁不但可使人有个良好的睡眠环境而且还可以有份好的睡眠心情。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心神的宁静。因此,夏季应晚睡早起,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同时适当的午睡以补充睡眠的不足,也能有效预防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心脏疾病的发生。午睡一般安排在午餐后15—30分钟,由于坐着睡和趴着睡都不利于消除疲劳,因此午睡应以卧姿为宜。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以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为宜),临睡前也不宜饮用酒、咖啡、浓茶等。
夏季气温过高,人的胃肠功能因受暑热刺激,其功能就会相对减弱,容易发生头重倦怠、胸脘郁闷、食欲不振等不适,甚至引起中暑,伤害健康。天气热,要尽量避免在强烈阳光下进行户外工作或活动,特别是午后高温时段;在进行户外工作或活动时,要避免长时间在阳光下曝晒,同时采取防晒措施:穿浅色或素色的服装,带遮阳帽、草帽或打遮阳伞;多喝水,特别是盐开水,随身携带防暑药物,如:人丹、清凉油、风油精等。在高温作业场所,企业要采取有效的防暑降温措施,加强对工人防暑降温知识的宣传,合理调配工人的作业时间,避免高温时段室外作业,减轻劳动强度。还可以在饮食上加以调节,喝些绿豆汤,用莲子、薄荷、荷叶与粳米、冰糖煮粥不仅香甜爽口,还是极好的清热解暑良药,可以有效地防暑降温,避免发生中暑。
秋季养生
秋三月,从立秋开始,到立冬之前为止,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六个节气。秋季,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即“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秋季,气温开始降低,雨量减少,空气湿度相对降低,气候偏于干燥。秋气应肺,而秋季干燥的气候极易伤损肺阴,从而产生口干舌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所以秋季养生要防燥。
秋季养生贵在养阴防燥。秋季阳气渐收,阴气生长,故保养体内阴气成为首要任务,而养阴的关键在于防燥,这一原则应具体贯彻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秋季饮食调养应遵循“养阴防燥”的原则,饮食宜养阴,滋润多汁,具体方案如下:秋气内应肺。肺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是人体真气之源,肺气的盛衰关系到寿命的长短。秋季气候干燥,很容易伤及肺阴,使人患鼻干喉痛、咳嗽胸痛等呼吸疾病,所以饮食应注意养肺。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甘蔗、燕窝、梨、芝麻、藕、菠菜、鳖肉、乌骨鸡、猪肺、豆浆、饴糖、鸭蛋、蜂蜜、龟肉、橄榄。秋季,肺的功能偏旺,而辛味食品吃的过多,会使肺气更加旺盛,进而还会伤及肝气,所以秋天饮食要少食辛味食物,如:葱、姜、蒜、韭菜、辣椒等。在此基础上多吃些酸味食物,以补肝气,如:苹果、石榴、葡萄、芒果、樱桃、柚子、柠檬、山楂、番茄、荸荠等。
秋天的气候变化较大,早秋热湿,中秋前后燥,晚秋又以凉、寒为主,所以人们在起居上应提高警惕,注意养生。秋天,天高风劲,使肺气收敛,因此睡眠应做到“早睡早起”,睡眠时头向西卧为好。深秋时节气候较寒冷,不宜终日闭户或夜间蒙头大睡,要养成勤开窗通风,夜间露头而睡的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呼吸疾患。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期。此时机体活动随气候变化而处“收”的状态,阴精阳气也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所以秋季运动项目不宜过猛。秋日清晨气温低,锻炼时不可穿单衣去户外活动,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来增减衣服。锻炼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因为人体在气温下降的环境下,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肌肉伸展度降低,神经系统对运动器官调控能力下降,因而极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的运动损伤。锻炼时,衣服不宜一下子脱得太多,待身体发热后,再脱下多余的衣服。锻炼后不要穿着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身体着凉。
秋季气候干燥,肺气旺盛,肝气虚弱,脾胃易受影响,所以秋季药补的基本原则应是以滋润为主,辅以补养气血。常用药物有:西洋参、沙参、茨实、玉竹、天冬、麦冬、百合、女贞子、胡麻仁、干地黄等。
秋季,在精神调养上也应顺应季节特点,以“收”为要,做到“心境宁静”,这样才会减轻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才能适应秋天的特征。如何才能保持心境清静呢?简单地说,就是要“清心寡欲”。私心太重、嗜欲不止会破坏神气的清静。要多做好事,多做奉献。
冬季养生
冬三月,从立冬至立春前,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六个节气,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冬季气候寒冷,寒气凝滞收引,容易导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而使许多旧病复发或加重。特别是那些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如中风、脑出血、心肌梗死等,不仅发病率明显增高,而且死亡率亦急剧上升。所以冬季养生要注意防寒。冬季,人体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皮肤致密,水湿不易从体表外泄,而经肾、膀胱的气化,少部分变为津液散布周身,大部分化为水,下注膀胱成为尿液,无形中就加重了肾脏的负担,易导致肾炎、遗尿、尿失禁、水肿等疾病。因此冬季养生要注意肾的养护。
冬季养生的重要原则是“养肾防寒”。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肾气旺,生命力强,机体才能适应严冬的变化,而保证肾气旺的关键就是防止严寒气候的侵袭。寒气内应肾。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是人体的“先天之本”。冬季,人体阳气内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所收敛。此时,肾既要为维持冬季热量支出准备足够的能量,又要为来年贮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时养肾至关重要。饮食上就要时刻关注肾的调养,注意热量的补充,要多吃些动物性食品和豆类,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狗肉、羊肉、鹅肉、鸭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均是冬季适宜食物。冬天肾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咸味食品,肾气会更旺,从而极大地伤害心脏,使心脏力量减弱,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在冬天里,要少食用咸味食品,以防肾水过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补益心脏,增强肾脏功能,常用食物如:槟榔、橘子、猪肝、羊肝、大头菜、莴苣、醋、茶等。
冬季作息时间应“早睡晚起”,起床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因为早睡可以保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而迟起可养人体阴气。待日出再起床,就能躲避严寒,求其温暖。睡觉时不要贪暖而蒙头睡。被窝里的空气不流通,氧气会越来越少,时间一长,空气变得混浊不堪。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睡觉,就会感到胸闷、恶心或从睡梦中惊醒、出虚汗,第二天会感到疲劳。
冬季从事体育锻炼对增进健康是颇有益处的。但是,如果不注意体育卫生,反会给人体带来损害。因此,冬季运动必须注意体育卫生。冬季易患感冒,患感冒或发烧时,千万不要从事剧烈运动。否则,会加重病情,甚至诱发心肌梗死或心肌炎。运动前不要忘记做准备活动。因为在寒冷条件下,人体的肌肉僵硬,关节的灵活性差,易发生肌肉拉伤或关节挫伤。
严寒的冬季,寒风凛冽,草木凋零,阳气潜藏,阴气旺盛,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所以,冬季精神调养也要着眼于“藏”,即要保持精神安静。此外,就是要防止季节性情感失调症。它是指一些人在冬季发生情绪抑郁、懒散嗜睡、昏昏沉沉等现象,这种症状主要是寒冷的气候所致。正确的方法是多晒太阳,同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尽量避免因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紧张、易怒、抑郁等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