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老了,还需不需要化妆打扮?这三个故事告诉你答案

作者:网络
左侧宽880
左侧宽880

清晨六点半,小区花园里总有两个身影格外醒目。七十岁的张阿姨永远梳着一丝不苟的发髻,口红颜色随季节变换;隔壁单元的李奶奶则素面朝天,布衫上沾着晨练时蹭到的草叶。常有遛弯的街坊打趣:“您二位这是一个精致派,一个自然派啊。”张阿姨笑着拢了拢丝巾:“老了更得讲究,自己看着舒心。”李奶奶挥挥手:“折腾那干啥,舒服最要紧。”

这一幕,恰似无数中老年女性面临的日常选择题:当眼角爬满细纹,当青丝染上白霜,化妆打扮究竟是多余的执念,还是生活的必需?

一、梳妆台是对抗时光的堡垒

王慧兰的化妆台摆在卧室飘窗旁,阳光透过纱帘落在那排排列整齐的瓶罐上。72岁的她每天雷打不动花40分钟“收拾自己”:先用保湿精华打基底,再薄薄铺一层粉底液遮盖老年斑,最后用豆沙色唇膏提亮气色。“不是给别人看的,是给自己的仪式感。”

十年前老伴走后,王慧兰一度把自己关在家里。某天翻出旧相册,看到年轻时穿着红裙子在颐和园拍照的自己,突然觉得不能就这么消沉下去。她重新拾起搁置多年的化妆包,从最简单的画眉开始学起。“第一次涂睫毛膏,手抖得像筛糠,睫毛膏蹭到眼皮上,活像熊猫。”她对着镜子笑出了声,那是老伴走后她第一次真心笑。

现在的王慧兰是老年大学模特队的主力,衣柜里挂着十几套演出服,化妆包里的宝贝比孙女的还齐全。“上次社区联欢会,我跳《酒醉的蝴蝶》,眼尾贴了亮片,下台时好几个老姐妹问我在哪买的。”说到这儿,她眼角的皱纹都漾着笑意。

心理学中有个“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们对自主、胜任和联结的需求,是驱动行为的核心动机。对王慧兰们而言,化妆打扮正是满足这三种需求的载体:选择什么风格是自主,把眼线画得笔直是胜任,因得体外表收获的赞美是联结。这种掌控感,远比抗皱霜更能抵御衰老带来的无力感。

二、素面朝天里的生活智慧

与王慧兰不同,68岁的陈桂英的“美容”只有三步:早上用清水洗脸,擦儿童面霜,晚上睡前涂凡士林润唇。她的衣柜里最多的是棉布衬衫和灯芯绒裤子,唯一的饰品是老伴送的银镯子,戴了三十年,磨得发亮。

“年轻时在纺织厂上班,三班倒连睡觉都嫌时间少,哪有功夫描眉画眼。”陈桂英的手指在缝纫机上摸爬滚打了一辈子,指腹结着厚厚的茧。退休后帮女儿带外孙,每天围着孩子转,更觉得化妆是累赘。“上次试了外孙的儿童口红,红得像庙里的判官,逗得孩子直笑。”

但这并不妨碍她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陈桂英种的月季爬满了阳台护栏,她会掐两朵插进玻璃瓶摆在餐桌上;旧毛衣拆了重织,能变出时髦的拼色围巾;就连给外孙做的小棉袄,袖口都缝着精致的云纹花边。“打扮不一定非得涂脂抹粉,把日子收拾得亮堂,比啥都强。”

在杭州灵隐寺做义工的五年里,陈桂英见过太多为容貌焦虑的年轻人。“有小姑娘对着镜子哭,说眼角有细纹了。我就跟她们说,你看这寺里的银杏树,春天发新芽,秋天满树金,冬天枝桠指天,哪个时候不好看?”她觉得人就该像草木,顺应时节生长,不必强求永远花开。

这种“接纳式生活”的态度,恰恰暗合了现代老年学倡导的“积极老龄化”理念——不是对抗衰老,而是与岁月和解。当一个人真正接纳自己的白发与皱纹,素面朝天反而成了最从容的姿态。

三、打扮是打开世界的钥匙

59岁的林美娟发现,化妆包是她融入新环境的“社交货币”。刚退休时去老年大学报书法班,她总穿上班时的深色西装,坐在角落一言不发。直到有次同学夸她的珍珠耳环好看,她才打开话匣子,原来大家都喜欢复古首饰。

“现在我们有个‘银发美妆小组’,每周三下午在公园长椅上交流心得。”林美娟从包里掏出个小本子,上面记着姐妹们的经验:“张姐说的维E乳膏混粉底液,确实不卡纹;李姐推荐的眉粉,比眉笔自然多了。”

去年她去上海看世博会,特意学了画眼线。在法国馆排队时,旁边的老太太指着她的眼妆用英语说“”,两人连说带比划聊了半小时,最后还加了微信。“那老太太78岁,从纽约来的,朋友圈天天发她学探戈的视频,比年轻人还精神。”

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说:“老年是生命的一个新阶段,而非衰退的过程。”对林美娟这代“新老人”而言,打扮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悦己者容”,而是主动构建社交网络的方式。一支口红可能是陌生人间的破冰船,一条丝巾或许能牵出一段忘年交,这些看似微小的装饰,实则是打开新世界的钥匙。

四、美从来没有统一的标准

在养老院做了八年社工的赵晓冉,见过太多关于“打扮”的故事:有阿尔茨海默症的奶奶,糊涂到认不出家人,却记得要先涂口红再吃饭;有中风后偏瘫的爷爷,用能动的左手颤巍巍给老伴梳头发;有一辈子节俭的姥姥,临终前让女儿给她抹点胭脂,说“这样走得体面”。

“其实老人们在意的不是妆容有多精致,而是自己依然被重视、被爱着。”赵晓冉发现,那些定期被子女带去理发、买新衣服的老人,眼神里的光都更亮些。“打扮是一种信号,告诉他们‘你值得被好好对待’。”

曾有机构做过调查,70岁以上女性中,68%认为“保持整洁得体”是生活必需,但只有19%会每天化妆。这组数据恰恰说明:美从来没有统一的标准。对有些人来说,精致妆容是生活态度;对另一些人而言,干净舒适已是圆满。

就像自然界既要有牡丹的雍容,也要有幽兰的素淡,老年生活的精彩,正在于这种多元与自由。年轻时或许为取悦他人而打扮,老了才终于明白:化妆也好,素面也罢,不过是让自己活得自在的方式。

夕阳西下时,小区花园里的张阿姨和李奶奶又遇上了。张阿姨给李奶奶递了块刚买的桂花糕,李奶奶帮张阿姨扶正被风吹歪的帽子。霞光落在她们身上,一个妆容精致,一个眉眼舒展,却同样美得动人。

原来岁月从不是敌人,它只是把每个人的故事,都刻在了最恰当的地方。而所谓优雅地老去,不过是在时光里找到最舒服的自己——无论是带着妆的,还是素着脸的。

标签: 女人 化妆 衰老 生活态度 优雅

左侧宽880
左侧宽880